宜城教育資源網www.szhnbc.com 一,、《詩經》的體制
《詩經》,原名《詩》或稱“《詩》三百”,漢代“獨尊儒術”以后,被視為儒學的經典,故稱《詩經》,。《詩經》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。收入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的詩歌,。全書加上“有目而無辭”的詩,共311篇,,其中有六篇所謂的“笙詩”(即有聲無辭的詩,,相當于今天的曲譜,。),沒有詩歌內容,,故《詩經》實際上是305篇,。《詩經》的最后編定成書,,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,。產生的地域,約相當于今陜西,、山西,、河南、河北,、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,。 《詩經》按風、雅,、頌分為三類“風”是指“十五國風”(周南,、召南、邶,、鄘,、衛(wèi)、王,、鄭,、齊、魏,、唐,、秦、陳,、檜,、曹、豳),,共160篇,; 關于“風”的解釋,古今也多有不同�,,F(xiàn)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,,“風”指音樂曲調,《國風》即諸侯所轄地域的樂曲,,相當于后世的地方樂曲,。 “雅”包括“小雅”74篇,“大雅”31篇,共105篇,;“雅”是“正”的意思,即符合標準的意思,。詩經》中的《雅》是指周王朝直接統(tǒng)治地區(qū)的樂歌,,即王畿(周王國都一帶)樂�,!俄灐肥墙y(tǒng)治階級用來宗廟祭神祭祖的樂歌,。“頌”包括“周頌”31篇,,“魯頌”4篇,,“商頌”5篇,共40篇,。 二,、《詩經》簡介 《詩經》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,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�,!对娊洝饭灿酗L,、雅、頌三個部分,。其中風包括十五“國風”,,有詩160篇;雅分“大雅”、“小雅”,,有詩105篇;頌分“周頌”,、“魯頌”、“商頌”,,有詩40篇,。 “國風”是《詩經》中的精華,是我國古代文藝寶庫中璀璨的明珠,�,!皣L”中的周代民歌以絢麗多彩的畫面,反映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活,,表達了他們對受剝削,、受壓迫的處境的不平和爭取美好生活的信念,是我國現(xiàn)實主義詩歌的源頭,。在《七月》中,,我們看到了奴隸們血淚斑斑的生活,在《伐檀》中更感悟了被剝削者階級意識的覺醒,,憤懣的奴隸已經向不勞而獲的寄生蟲,、吸血鬼大膽地提出了正義的指問:“不稼不穡,胡取禾三百廛兮?不守不獵,胡瞻爾庭有縣獾兮?”有的詩中還描寫勞動者對統(tǒng)治階級直接展開斗爭,,以便取得生存的權利,。在這方面,《碩鼠》具有震顫人心的力量,�,!皣L”中有一些反映兵役、徭役給人民造成極大痛苦的思婦的詩,,如《殷其雷》,、《伯兮》、《君子于役》等就是這一類詩篇的代表作,�,!皣L”中還有數量不少的愛情詩。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給婦女造成極大的痛苦,,表達青年男女對美滿婚姻的向往和追求,,是這類愛情詩的重要主題�,!睹ァ�,、《谷風》等篇為我們展示的正是這種生活畫面。而《柏舟》還具有鮮明而強烈的反抗意識,�,;{健康、樂觀的戀歌(如《靜女》,、《木瓜》等),,更給愛情詩增添了一種和諧、喜悅的情愫,。所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實表達,。 “國風”中還有不少民歌對統(tǒng)治階級的荒淫無恥,予以有力的諷刺和鞭笞,,如《新臺》,、《南山》、《株林》等都是這方面的名篇,。 以簡樸的語言描摹事物,,以樸素的生活畫現(xiàn)反映社會現(xiàn)實的現(xiàn)實主義創(chuàng)作方法,在“國風”中有很好的體現(xiàn),,并且成為它顯著的'藝術特點,。在形象塑造上,“國風”也具有 現(xiàn)實主義藝術特色,。作者們能通過抒情主人公的內心傾訴,,表現(xiàn)他們的歡樂與悲哀,,刻畫主人公的行動及其性格特征�,!皣L”在形式上多數是四言一句,,隔句用韻,但也不是千篇一律,。它常沖破四言的規(guī)定,,而雜用二言、三言,、五言、七言或八言的句子,,如《伐檀》就是一首雜言詩,。這些隨著情感的波動而富于變化的詩句,讀起來節(jié)奏分明,,極富音樂性,,“國風”的語言準確、優(yōu)美,,富于形象性,。精確恰當地使 用雙聲、疊韻,、疊字,,更增加了藝術魅力。賦,、比,、興的藝術手法為“國風”大大增強了表現(xiàn)力。 雅詩和頌詩都是統(tǒng)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,。它們在思想內容上無法與具有現(xiàn)實主義精神和人民性的“國風”相比,,但由于它們或多或少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某些方面,因此,,也還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認識價值,。 《詩經》是我國文學光輝的起點,是我國文學發(fā)達很早的標志,,它所表現(xiàn)的“饑者歌其食,,勞者歌其事”的現(xiàn)實主義精神對后世文學影響最大�,!对娊洝吩谖覈酥潦澜缥幕飞隙颊加袠O高的地位,。 1、《詩經》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,,收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305篇,。《詩經》本名《詩》或《詩三百》。后世儒家學者把它尊為經典,,故稱《詩經》,。 2、《詩經》按音樂性質不同,,分為風,、雅、頌三類,。 “風”是民謠,、土樂,有十五國風,,106篇,,大多數為勞動人民的口頭創(chuàng)作,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; “雅”是周王朝直接統(tǒng)治地區(qū)的音樂,,根據音節(jié),、律呂分為大雅、小雅,,共105篇,,多為貴族、士大夫所作; “頌”多采用廟堂祭祀舞曲,,有商頌,、周頌、魯頌,,共40篇,。 3、《詩經》的藝術手法,,前人曾概括為賦,、比、興,。據宋代學者朱熹在《詩集傳》一書中的解釋是:“賦者,,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�,!薄氨日�,,以彼物比此物也�,!薄芭d者,,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�,!本褪钦f,,賦是對事物進行直接的陳述,、描寫;比就是比喻;興是先借用別的事物或所見的眼前之景起頭,然后引出要歌詠的人或事,。賦,、比、興是前人對《詩經》藝術手法的總結,,其實《詩經》的藝術手法遠不止這三方面,。 4、《詩經》以四言為主,,節(jié)奏簡約明快;常用重章疊句,,情致回環(huán)往復;根據不同內容的需要,靈活地運用賦,、比,、興的藝術手法。寫景抒情極富藝術感染力,。語言質樸優(yōu)美,韻律和諧悅耳,。 5,、《蒹葭》選自《詩經》里的《秦風》,是十首秦風中的第四首,。秦,,國名,其地即今天陜西,、甘肅部分地區(qū),。 三、概括詩歌內容 一個男子強烈思念心上人——“伊人”,,深秋的早晨,,抒情主人公望著那蘆葦霜花的景象臨水懷人,反復追尋著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中人,,抒發(fā)了苦苦追尋而不得的失望,、惆悵的心理。 二,、《詩經》的思想內容 《詩經》的思想內容,,概括地說有以下五個大的方面。 (一),、歌頌祖先功業(yè)的祭祀詩 這類詩保存在《大雅》和“三頌”中,。“三頌”中數量最多,、成就最高的是《周頌》,。這類作品中被后世認為歷史價值,、文學價值最高的,收錄在《大雅》中的,、被稱為是周族史詩的五篇作品:《生民》,、《公劉》、《綿》,、《皇矣》,、《大明》。這五首詩合起來,,敘述了自周始祖后稷誕生,、建國至周武王滅商建立西周的全部歷史,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業(yè)績,,同時也反映了社會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隸制國家的轉化,,以及周人推翻商朝統(tǒng)治的斗爭,可以說,,這五首詩是周人壯大發(fā)展的歷史寫照,。 (二),、反映社會矛盾的怨刺詩 這些詩主要保存在“二雅”和“國風”中,。如國風中的《伐檀》《碩鼠》《相鼠》《南山》《株林》等,或諷刺貴族的不勞而獲,、貪得無厭,,或揭露統(tǒng)治者的無恥與丑惡,,這些詩在辛辣的諷刺中寓有強烈的怨憤和不平。 (三),、描寫戰(zhàn)爭與徭役的詩篇 《詩經》中描寫戰(zhàn)爭的詩,有一部分詩表現(xiàn)了將士們同仇敵愾的豪情壯志,,充滿了樂觀精神,。但更多的詩著重表現(xiàn)對于敵人的痛恨,、對于戰(zhàn)爭的厭倦和對于家鄉(xiāng)的思念,,充滿了憂傷的情緒。如:《豳風·東山》,,寫出了一位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悲喜交集,、喜勝于悲的復雜心情,反映了人民對和平生活的懷念和向往,。 (四),、反映勞動生產的詩篇 周部族的始祖是以農立國,,周代的經濟也是以農業(yè)為主,,所以《詩經》中反映勞動生產的詩歌比比皆是,即使是用于祭祀的《周頌》中,,也有寫勞動生產的詩,,《國風》中更是有這類作品,。如《豳風·七月》,,無論是在內容上,還是在藝術上,,都堪稱是《詩經》勞動詩的最優(yōu)秀的作品 (五)、反映愛情和婚姻的詩篇 《詩經》中有關這一主題的詩,,數量相當大,占《詩經》全部的1/3,,主要集中在《國風》中,。從內容上看,這些詩歌,,大多數是對愛情率真大膽的表白,感情大都是真摯,、熱烈、純樸,、健康的,。 三、《詩經》的藝術成就 《詩經》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(xiàn)在三個方面,。 (一),、《詩經》是中國現(xiàn)實主義創(chuàng)作方法的開端: 《詩經》中的詩,取材于現(xiàn)實生活,,或抒發(fā)由現(xiàn)實生活觸發(fā)的真情實感,,從而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�,?胺Q為中國現(xiàn)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,。 (二)、《詩經》的寫作采用了賦,、比,、興的表現(xiàn)手法 賦,、比、興的運用,,既是《詩經》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,,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(chuàng)作的基本手法。在賦,、比,、興這三種表現(xiàn)手法中,“賦”是最常用的表現(xiàn)手法,�,!对娊洝分小俄灐返慕^大部分詩都是用賦的表現(xiàn)方法寫出來的,而比,、興則常常是結合使用,,有些句子確實很難分清其到底是比是興,所以后世常常比興連稱,。 (三),、《詩經》的語言和形式上的特點 語言方面的特色:《詩經》中大量使用了雙聲,、疊韻,、疊字等語匯,。這些語匯的運用,一方面有助于詩人對于聲音的摹寫,,一方面也有助于表達詩人曲折幽隱的感情,,同時也有助于詩人描繪清閑美麗的自然,。 形式方面的特色:《詩經》的句式以四言為主,,節(jié)奏是二字一拍,,每句二拍,這種二拍四言句式,,帶有很強的節(jié)奏感。但《詩經》也并不拘泥于這種形式,,有些詩常常沖破這種格式,而用雜言句式,。如《伐檀》就是一首雜言詩。 《詩經》的有些詩,,具有重章疊句,、回環(huán)往復特點,。 第一節(jié)《詩經》概說 《詩經》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,原名《詩》,,或稱 “詩三百 ”,共有 305篇,,另有 6篇笙詩,,有目無辭,。全書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,。最后編定成書,,大約在公元前 6世紀,。產生的地域,,約相當于今陜西,、山西、河南,、河北,、山東及湖北北部一帶。也就是黃河,、長江,、漢水、渭水流域的廣大地區(qū),。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平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,,絕大部分已不可考,。時代如此之長,地域如此之廣,,作者如此復雜,,顯然是經過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書的。 第二節(jié)《詩經》的編集 《詩經》的編集,,在先秦古籍中沒有明確記載,。歷史上有廣泛影響的 “采詩”、“獻詩 ”,、 “刪詩 ”之說,,透露了《詩經》作品來源和編定的一些消息。 采詩:周代朝廷采詩,、獻詩以制作禮樂,。班固《漢書·食貨志》:“孟春之月,群居者將散,,行人振動木鐸徇于路以采詩,,獻之太師,比其音律,,以聞于天子,。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。東漢何休《春秋公羊傳解詁》:“男女有所怨恨,,相從而歌,。饑者歌其食,勞者歌其事,。男年六十,、女年五十無子者,官衣食之,,使之民間求詩,。鄉(xiāng)移于邑,邑移于國,,國以聞于天子”,。這種采詩制度的目的是觀風察政。 獻詩:周代公卿列士獻詩,、陳詩,,以頌美或諷諫�,!秶Z·召公諫弭謗》:“故天子聽政,,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,瞽獻曲,,史獻書,,師箴,,瞍賦,矇誦”,。公卿列士所獻之詩,,既有自己的創(chuàng)作,,也有采集來的作品,。 附:刪詩說:司馬遷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古者《詩》三千余篇,及至孔子,,去其重,,取可施于禮義……三百五篇,孔子皆弦歌之,,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”,。東漢王充《論衡·正說》:“《詩經》舊時亦數千篇,孔子刪其重復,,正而存三百五篇”,。刪詩說影響很大,至今有人堅持,,但多數學者認為此說不確:襄公二十九年(公元前 544)吳公子季札到魯國觀樂,,魯樂公演奏十五國風,名稱順序與今本是《詩經》相同,。當時孔子僅 8歲,。《史記》說孔子刪詩是在“自衛(wèi)返魯”之后,,但《論語》中孔子不止一次提到“詩”,、“詩三百”。春秋時期諸侯宴饗和出使,,常賦詩言志,,所賦之詩多為《詩經》。而賦詩言志之風,,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經存在,。孔子曾罵過“鄭聲淫”,,“惡鄭聲之亂雅樂也”,。主張“放鄭聲”。但現(xiàn)本《詩經》鄭衛(wèi)民歌依然很多,�,?梢姡f《詩經》由他刪選而成,,則是不可信的,�,?鬃訉� “詩 ”可能作過 “正樂 ”的工作,甚至也可能對 “詩 ”的內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,。 第三節(jié)《詩經》的分類 《詩經》按風,、雅、頌分為三類,,“詩”最初都是樂歌,,只是由于古樂失傳,后人已無法了解風,、雅,、頌各自在音樂上的特色了。風即音樂曲調,,國風即各地區(qū)的樂調,。國是地區(qū)、方域之意,。十五國風即這些地區(qū)的地方土樂,。國風中,豳風全部是西周作品,,其他除少數產生于西周外,,大部分是東周作品�,!把拧奔凑�,,指朝廷正樂,西周王畿的樂調,。雅分為大雅和小雅,。大雅 31篇是西周的作品,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,,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,,小雅共 74篇,除少數篇目可能是東周作品外,,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,。大雅的作者,主要是上層貴族,;小雅的作者,,既有上層貴族,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,。頌是宗廟祭祀之樂,,許多都是舞曲,音樂可能比較舒緩,。周頌 31篇,,是西周初期的詩,。周頌不同于其他詩的體例,不是由數章構成,,每篇只有一章,。魯頌 4篇,產生于春秋中葉魯僖公時,,都是頌美魯僖公之作,。商頌 5篇,大約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,。寫歌舞娛神和對祖先的贊頌,,商部族的歷史傳說和神話,。 第四節(jié)《詩經》的應用和流傳 一,、賦詩言志: 《詩經》在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即已廣泛流傳,《左傳》中大量記載了 諸侯君臣賦詩言志的事例,,他們以“詩”來酬酢應對,,出使專對,以賦詩來表情達意,。稱引“詩”句,,來諷諫勸戒,評論抒情,,在上層的人際交往中,,是十分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 吳楚交戰(zhàn),,申包胥到秦國求援,,秦伯使辭焉,曰:“寡人聞命矣,。子姑就館,,將圖而告�,!睂υ唬骸肮丫皆诓菝�,,未獲所伏。下臣何敢即安,?”立,,依于庭墻而哭,日夜不絕聲,,勺飲不入口七日,。秦哀公為之賦《無衣》,九頓首而坐,,秦師乃出,。(《春秋左傳·定公五年》) 齊慶封來聘,,其車美。孟孫謂叔孫曰:“慶季之車,,不亦美乎,?”叔孫曰:“豹聞之:‘服美不稱,必以惡終,�,!儡嚭螢椋俊笔鍖O與慶封食,,不敬,。為賦《相鼠》,亦不知也,。(《春秋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) 二,、四家詩: 秦火以后,,《詩經》以其口耳相傳,、易于記誦的特點,得以保存,,在漢代流傳甚廣,,出現(xiàn)了今文的魯、齊,、韓三家詩,。三家詩在西漢被立為博士,成為官學,。魯詩出自魯人申培,,齊詩出自齊人轅固,韓詩出自燕人韓嬰,,三家詩興盛一時,。魯人毛亨和趙人毛萇的古文“毛詩”晚出,在西漢雖未被立為學官,,但在民間廣泛傳授,,并最終壓倒了三家詩,盛行于世,。后來三家詩先后亡佚,,今本《詩經》,就是“毛詩”,。漢儒傳《詩》,,使《詩》經學化,固然有對《詩經》的曲解、附會,,但漢代形成的詩教傳統(tǒng)和說詩體系,,不僅對《詩經》的研究,,而且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(fā)展,,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 三,、古代《詩經》研究簡說: 《詩經》的傳授和研究,,自漢以下,,主要用于經學。經學是開始于漢代,、綿延至清代的一門專攻儒家經典的學問,這門學問的宗旨,,是為封建社會的思想教育和理論建設服務,,一般以“六經”注我的方式闡發(fā)學者的主觀思想,。《詩經》作為經學的一科,,講授和研究的主題,,自然不是藝術形式而是思想內容。大致說來,,漢學重“美,、刺”,宋學重“義理”,,清代“樸學”重“考據”,。 漢學:是漢、唐經學研究的主流,。漢學研究《詩經》的典型著作有《毛詩序》,、《毛詩鄭箋》,、《毛詩正義》,。漢人在詩的標題下寫一篇類似于題解的文字,稱為毛詩序,,《關雎》篇為大序,,其余為小序。《詩大序》總論《詩經》,,認為詩歌反映政治:“治世之音安以樂,,其政和;亂世之音怨以怒,,其政乖,;亡國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,�,!薄缎⌒颉穭t以史解詩,以詩證史,。具體指出各篇的政治背景,,或因某事而美某人,因某事而刺某人,。所以清人程廷祚《詩論》說:“漢儒說詩,,不出美刺二端”。到唐代孔穎達《毛詩正義》集《詩經》漢學研究之大成,,全面繼承了漢儒“美刺”的說法,,進一步肯定了《詩經》是一部美刺時政的政治詩集。應該說《詩經》中有一部分詩是與政治有關聯(lián)的,,具有美刺的性質,。但不加區(qū)別地說每一首詩都是美刺,就過于拘泥了,。 宋學:是宋,、元、明經學研究的主流,。宋學不滿漢學只講美刺的毛鄭詩學,,集中批判毛詩序。蘇轍《詩集傳》,、鄭樵《詩辨妄》,、王質《詩總聞》,代表性的是朱熹的《詩集傳》,,廢序言詩,,自由討論。跳出漢學的窠臼,,而講出了宋學的特色,。宋學以理說詩,主性情,、主義理,。“凡詩之言,善者可以感發(fā)人之善心,,惡者可以懲創(chuàng)人之逸志,,其用歸于使人得其性情之正而已�,!保ā端臅ⅰ罚┻@樣《詩經》由漢學家的政治教科書變成了宋學家的“理學教科書”,。宋學的功勞在于指出了《詩經》中存在著大量的與“美刺”無關的民間歌謠�,!胺苍娭^風者,,所出于里巷歌謠之作,所謂男女相與詠歌,,各言其情者也,。”(《詩集傳》序)宋學的弊端在于指責這些民間歌謠是“惡為可誡”的淫奔之詩,。宋學還有脫離訓詁,、隨意穿鑿的毛病。 清代樸學:漢學復興,,宗漢而攻宋,。陳啟源《毛詩稽古編》、胡承珙《毛詩后箋》,、陳奐《毛詩傳疏》推崇毛傳,。其宗毛攻宋的武器就是發(fā)揚漢代“漢學”重視考據的樸實學風,認真地做音韻,、文字和詞義的工作,,所謂“經之至者道也,所以明道者其詞也,,所以成詞者其字也,由字而通其詞,,由詞而通其道”,。(戴震)清代樸學的貢獻在于:專心的考據,對于《詩經》訓詁,,貢獻良多,。但其弊端在于:只敢拿《詩經》做往古的學問,不敢拿《詩經》作當世的鞭策,,背離了復興“漢學”“引古籌今”,,用之于“國家治亂之原,生民根本之計”(顧炎武)的初衷,。 第五節(jié)《詩經》的內容 一,、祭祖頌歌: 上古祭祀活動盛行,許多民族都產生了贊頌神靈、祖先,,以及祈福禳( rá ng)災的祭歌,。我國古代也特別重視祭祀,認為“國之大事,,在祀與戎”(《左傳·成公十三年》),。保存在大雅和“三頌”中的祭祀詩,大多是以祭祀,、歌頌祖先為主,,或敘述部族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的歷史,,或贊頌先公先王的德業(yè),,總之是歌功頌德之作。但這些作品也有其歷史和文學價值,。周族史詩的《生民》,、《公劉》、《綿》,、《皇矣》,、《大明》五篇作品,贊頌了后稷,、公劉,、太王、王季,、文王,、武王的業(yè)績,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,。從《生民》到《大明》,,周人由產生到逐步強大,最后滅商,,建立統(tǒng)一王朝的歷史過程,,得到了完整的表現(xiàn)。五篇史詩,,反映了周人征服大自然的偉大業(yè)績,,社會制度由原始公社向奴隸制國家的轉化,以及推翻商人統(tǒng)治的斗爭,,是他們壯大發(fā)展的歷史寫照,。因此,它們與后世的廟堂文學有明顯的區(qū)別,。 講解《大雅·生民》( ZP42) 克禋克祀:鄭玄箋:“禋之言煙,,周人尚臭,,煙氣之臭聞者,積柴實牲體焉,,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,,所以報陰也”。夏以水菜(后來三晉節(jié)儉),、殷人(東夷,、鄭衛(wèi)宋齊、楚)尚聲,,周人重氣,。 履帝武敏歆: 聞一多先生說 :履帝武敏是一種象征性的舞蹈,“所謂帝是代表上帝的神尸,,神尸舞于前,,姜嫄尾隨其后,踐神尸之跡而舞,,其事可樂,,故曰:‘履帝武敏’,猶言與尸伴舞而甚悅喜也,�,!樨埂榱止饬x讀為‘愒( qì) ’:息也,至確,。蓋舞畢而相攜止息于幽閉之處,,因而有孕也 ”。(《神話與詩》) 這里實際描寫的是古時求子求愛的儀式,。 宋周去非《嶺表代答》:“人每歲十月旦,,舉峒祭都貝大王,于其廟前會男女無夫家者,,男女各群,,連袂而舞蹈,謂之踏搖,。男女意相得,,則男咿嚶奮躍,入女群中負其所愛而歸,,于是夫婦定矣�,!边@是原始狂歡節(jié)求愛求子儀式的遺存,。而“履帝武敏”當是許許多多形式中的一種。 清陸次云《峒蹊纖志》:苗人每遇節(jié)令,,男子吹笙撞鼓,,婦隨其后,,婆娑進退,舉手頓足,,疾徐可觀,,名曰踹堂之舞。不過苗人此舞,,已經失去原始時代舞蹈的意義,。他們只是在象征性地表演祖先的狂歡舞而已。苗人是伏羲氏之后,,傳說伏羲也是因為他的母親華胥履跡而生,。 履帝跡生子的神話,實際上是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的折射 ,而且反映了由母系社會進入父系社會的歷史背景,。反映了殷周時期的歷史圖景,,以及人們敬天祭祖的宗教觀念。 藝術上:本詩采用鋪敘手法,,歌頌后稷功德,,似乎是一篇《后稷本紀》。后稷出生,、轉棄,、稼穡、祭祀過程,,生動細致,。用方、苞,、種,、裦、發(fā),、秀,、堅、好,、穎,、粟,描寫谷物生長過程中的十種狀態(tài),。用旆旆,、穟穟、幪幪,、唪唪描畫豆,、谷、麻,、瓜四類作物的長勢,。以舂,、揄、簸,、蹂,、釋、烝,,敘谷物處理的六個步驟,。精細而形象。孫鑛《評詩經》:“次第鋪敘,,不惟記其事,,兼貌其狀,描摹如纖,,絕有境之態(tài),。” 傳奇色彩:履帝跡而懷孕,,生而如肉團,,剖之不開,棄之見異,,生而會立,,天生知農,天降嘉種,。 二,、農事詩: 我國農業(yè)有悠久的歷史,很早就開始了農業(yè)種植活動,,新石器晚期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,,標志著農業(yè)的初步發(fā)展。周人將自己的始祖與發(fā)明農業(yè)聯(lián)系在一起,,可見農業(yè)在周人社會和經濟生活中的地位,。《詩經》時代,,農業(yè)生產已占有重要地位,。《詩經》中的作品,,不僅在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上打上了農業(yè)文明的烙印,,而且產生了一些直接描寫農業(yè)生產生活和與之相關的政治、宗教活動的農事詩,。 周初的統(tǒng)治者極為重視農業(yè)生產,,一年的農事活動開始時,要舉行隆重的祈谷,、藉田典禮,,祈求上帝賜予豐收,天子親率諸侯,、公卿大夫,、農官到周天子的藉田中象征性犁地。秋天豐收后,,還要舉行隆重的報祭禮,,答謝神靈的恩賜�,!对娊洝分械摹冻脊ぁ�,、《噫嘻》、《豐年》,、《載芟》,、《良耜》等作品,就是耕種藉田,,春夏祈谷,、秋冬報祭時的祭祀樂歌。這類作品,,真實地記錄了與周人農業(yè)生產相關的宗教活動和風俗禮制,,反映了周初的生產方式、生產規(guī)模,,周初農業(yè)經濟繁榮,,以及生產力發(fā)展的水平。 講解《七月》 《七月》是一首農事詩,,是風詩中最長的一篇,,共 8章 88句, 380字,。其最偉大的價值是史料價值,,研究古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狀況、古代氣候的學者都必須參考,。 藝術上,,這首詩受到的稱譽過多,說它“無體不備,,有美必臻,。”“洵天下之至文”,、“真是無上神品”,,這些贊詞,都缺少發(fā)展的眼光,。清代崔述:“讀《七月》,,如入桃源之中,,衣冠樸古,天真爛漫,,熙熙乎太古也”,。評價比較中肯。的確,,這首詩不著意構筑,,信口而出,用賦的手法從七月寫起,,按農事活動的順序,,以平鋪直敘的手法,把風俗景物和農夫生活結合起來,,樸實,、生動地描摹了西周農人的生活狀況。這便是《七月》的藝術特點,。 三,、燕饗詩: 《詩經》中還有以君臣、親朋歡聚宴享為主要內容的燕饗詩,,更多地反映了上層社會的歡樂,、和諧。周代是農業(yè)宗法制社會,,宗族間相親相愛的關系是維系社會的重要紐帶,。 周之國君、諸侯,、群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親,,周統(tǒng)治者十分重視血緣親族關系,利用這種宗法關系來加強統(tǒng)治,。燕饗不是單純?yōu)榱讼順�,,而有政治目的。在這些宴飲中,,發(fā)揮的是親親之道,,宗法之義�,!对娊洝分性S多其他題材的作品也都表現(xiàn)出濃厚的宗法觀念和親族間的脈脈溫情,。 講解《小雅·鹿鳴》。 本詩是天子宴群臣嘉賓之詩,,后來也被用于貴族宴會賓客,。宴飲中的儀式,體現(xiàn)了禮的規(guī)則和人的內在道德風范。燕饗詩贊美守禮有序,,賓主融洽的關系,;而對不能循禮自制,縱酒失德的宴飲,,則是否定的,。禮樂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,《詩經》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禮樂文化的載體,。燕饗詩以文學的形式,表現(xiàn)了周代禮樂文化的一些側面,。 全詩以鹿鳴起興,,首章言奏樂,二章言飲酒,,末章則并奏樂,、飲酒而言之。從情緒上說,,是一章比一章親近,;從氣氛上說,是一章比一章熱烈,。至末章則達到“和樂且湛”的高潮,,層次十分清晰。 四,、怨刺詩: 西周中葉以后,,特別是西周末期,周室衰微,,朝綱廢弛,,社會動蕩,政治黑暗,,大量反映喪亂,、針砭時政的怨刺詩出現(xiàn)了。這些詩被后人稱為“變風”,、“變雅”,。(所謂“變風”、“變雅”:《禮記經解》說:“溫柔敦厚,,詩教也”,。溫柔敦厚是后世經學家納入倫理軌道后對《詩經》作品的主觀解說,即指“樂而不淫,,哀而不傷”,。《詩經》確有不少含蓄蘊藉的作品,但也有一些直吐怒罵之作,。這些作品被后人稱為“變風”,、“變雅”。其特點是“多具憂世之懷”,,“有憂生之意”,。劉熙載《藝概》)如小雅中的《節(jié)南山》、《雨無正》反映了厲王,、幽王時賦稅苛重,,政治黑暗腐朽,社會弊端叢生,,民不聊生的現(xiàn)實,。國風中的《魏風·伐檀》、《魏風·碩鼠》,、《邶風·新臺》,、《鄘風·墻有茨》、《鄘風·相鼠》,、《齊風·南山》,、《陳風·株林》,或諷刺不勞而獲,,貪得無厭者,,或揭露統(tǒng)治者的無恥與丑惡,辛辣的諷刺中寓有強烈的怨憤和不平,。在周室衰微,,禮崩樂壞,政教缺失,,人倫廢絕,,刑政苛酷的時代背景下,公卿列士,、貴族大夫及社會各階層人士,,憫時喪亂,憂世憂生,,以詩來針砭時政和社會弊端,,感嘆身世遭遇。 五,、戰(zhàn)爭徭役詩: 戰(zhàn)爭與徭役為主要題材的敘事和抒情詩稱為戰(zhàn)爭徭役詩,,這類詩大概有 30首。戰(zhàn)爭與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稱為“王事”:王事靡盬,,不遑啟處,。(《小雅·采薇》)王事靡盬,,不能藝稷黍。(《唐風·鴇羽》)王事靡盬,,憂我父母,。(《小雅·北山》) 參加戰(zhàn)爭和徭役,是周人必須履行的義務,。戰(zhàn)爭徭役詩的主旋律:由于周人重農尊親,,所以從總體上看,戰(zhàn)爭和徭役詩,,大多表現(xiàn)為對戰(zhàn)爭,、徭役的厭倦,含有較為濃郁的感傷思鄉(xiāng)戀親的意識,。從而凸現(xiàn)了較強的周民族農業(yè)文化的心理特點,。《詩經》反映戰(zhàn)爭徭役有兩種情況: 其一,、對周邊民族的抵御與進攻(積極防御)。自西周建國,,不斷受到外來侵擾,,北方的玁狁(戎狄),東南的徐戎,、淮夷,,南方的荊楚。這些部族尚處于游牧階段,,未進入文明的門口,,文化水準的差異及對子女財帛的垂涎( xian),使他們對農業(yè)為主體的較為富庶的周民族發(fā)動進攻,。于是就有了戰(zhàn)爭詩,。《小雅·采薇》《秦風·無衣》(與玁狁)《大雅·常武》《大雅·江漢》(與荊楚)周族創(chuàng)造的是農業(yè)文明,,周人熱愛和平穩(wěn)定的農業(yè)生活環(huán)境,。因此,更多的戰(zhàn)爭詩表現(xiàn)出對戰(zhàn)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向往,,充滿憂傷的情緒,。如《小雅·采薇》是出征玁狁的士兵在歸途中所賦。北方玁狁侵犯周朝,,士兵為保家衛(wèi)國而出征,。作者疾呼“靡室靡家,玁狁之故”,,說明其所怨恨者是玁狁而非周天子,。詩人對侵犯者充滿了憤怒,詩篇中洋溢著戰(zhàn)勝侵犯者的激越情感,但同時又對久戌不歸,,久戰(zhàn)不休充滿厭倦,,對自身遭際無限哀傷。 其二,、對內鎮(zhèn)壓叛亂的,。武王滅殷之后,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國,,并讓管叔,、蔡叔、霍叔監(jiān)督武庚,。武王死后,,周公當政,武庚,、管叔和蔡叔及徐國,、奄國相繼背叛,周公率兵東征,。經歷了三年的激戰(zhàn),,最后平定了叛亂。如《豳風·東山》,�,!夺亠L·東山》反映的完全就是士卒的厭戰(zhàn)情緒了。出征三年后的士兵,,在歸家的途中悲喜交加,,想象著家鄉(xiāng)的景況和回家后的心情�,!拔摇本谜鞑粴w,,現(xiàn)在終于脫下戎裝,穿上平民的衣服,,再不要行軍打仗了,。歸家途中,觸目所見,,是戰(zhàn)后蕭索破敗的景象,,田園荒蕪,土鱉,、蜘蛛滿屋盤旋,,麋鹿游蕩,螢火蟲閃爍飛動,,但這樣的景象并不可怕,,更令人感到痛苦的,,是家中的妻子獨守空房,盼望著“我”的歸來,。遙想當年新婚時,,喜氣洋洋,熱鬧美好的情景,,久別后的重逢,,也許比新婚更加美好?這里既有對歸家后與親人團聚的幸福憧憬,,也有對前途未卜的擔憂,,整首詩把現(xiàn)實和詩人的想象、回憶結合在一起,,極為細膩地抒寫了“我”的興奮,、傷感、歡欣,、憂慮等心理活動,。詩人對戰(zhàn)爭的厭倦,對和平生活的向往,,得到了充分的體現(xiàn),。 如果說在戰(zhàn)爭詩中,除了厭戰(zhàn)思鄉(xiāng)之情外,,還有少數激奮昂揚之作的話,《詩經》中的徭役詩,,則完全是對繁重徭役的憤慨厭倦了,。無論是大夫為天子、諸侯服役,,還是下層人民為 國君服役,,都表現(xiàn)出服役者的強烈不滿。如《衛(wèi)風·伯兮》,,即寫一位婦女由于思念遠戌的丈夫而痛苦不堪,。女為悅己者容,所愛的人不在面前,,梳妝打扮還有什么意義呢,?率真質樸地寫出了思婦內心的相思哀痛�,!锻躏L·君子于役》也以思婦的口吻抒發(fā)了對役政的不滿,。黃昏時候,牛羊等禽畜都按時回家,,而自己的丈夫卻不能回來,,即景生情,,因情寓意,在田園牧歌式的農村小景中,,滲透了思婦的無盡相思和悲哀,。 六、婚戀詩,。反映婚姻愛情生活的詩作,,在《詩經》中占有很大比重,不僅數量多,,而且內容十分豐富,,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戀,相思相愛的情歌,,也有反映婚嫁場面,,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詩,還有表現(xiàn)不幸婚姻給婦女帶來痛苦的棄婦詩,。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 “國風 ”之中,,是《詩經》的重要組成部分,也是最精彩動人的篇章,。 《詩經》中的情詩,,廣泛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歡樂和挫折痛苦,充滿坦誠,、真摯的情感,。有單相思的詩:《周南·關睢》;男女相互愛慕的詩:《邶風·靜女》,;女子對男子的思念:《鄭風·子衿》,、《鄭風·出其東門》;爭取婚姻自由的詩:《鄘風·柏舟》,;棄婦詩:《衛(wèi)風·氓》和《邶風·谷風》,。 講解《氓》和《谷風》。 《氓》以一個普通婦女的口吻敘述自己從戀愛,、結婚到被棄的過程,。全篇敘事和抒情相結合,巧妙地將事件過程和棄婦的思想情感融為一體,,在女主人公悔恨地敘述自己戀愛,、結婚和婚后被虐、被棄的遭遇中,,表現(xiàn)出剛強自愛,、果斷堅決的性格。 《谷風》以具體的事實訴說自己的勞苦賢淑和丈夫的薄情寡義,,指責了丈夫的喜新厭舊,,得新捐故的惡劣行為,。客觀地反映了婦女的悲慘命運,。 第六節(jié)《詩經》的藝術特點 一,、《詩經》是中國現(xiàn)實主義的開端: 《詩經》關注現(xiàn)實,抒發(fā)現(xiàn)實生活觸發(fā)的真情實感,,這種創(chuàng)作態(tài)度,,使其具有強烈深厚的藝術魅力。是中國現(xiàn)實主義文學的第一座里程碑,。 二,、賦、比,、興的手法: 賦,、比、興的運用,,既是《詩經》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,,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(chuàng)作的基本手法。關于賦,、比,、興的意義,歷來說法眾多,。簡言之,,賦就是鋪陳直敘,即詩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,。比就是比方,,以彼物比此物,詩人有本事或情感,,借一個事物來作比喻。興則是觸物興詞,,客觀事物觸發(fā)了詩人的情感,,引起詩人歌唱,所以大多在詩歌的發(fā)端,。賦,、比、興三種手法,,在詩歌創(chuàng)作中,,往往交相使用,共同創(chuàng)造了詩歌的藝術形象,,抒發(fā)了詩人的情感,。 《詩經》中“興”的運用情況比較復雜,,有的只是在開頭起調節(jié)韻律、喚起情緒的作用,,興句與下文在內容上的聯(lián)系并不明顯,。如《小雅·鴛鴦》:“鴛鴦在梁,戢其左翼,,君子萬年,,宜其遐福�,!迸d句和后面兩句的祝福語,,并無意義上的聯(lián)系�,!缎⊙拧ぐ兹A》以同樣的句子起興,,抒發(fā)的卻是怨刺之情:“鴛鴦在梁,戢其左翼,。之子無良,,二三其德�,!边@種與本意無關,,只在詩歌開頭協(xié)調音韻,引起下文的起興,,是《詩經》興句中較簡單的一種,。《詩經》中更多的興句,,與下文有著委婉隱約的內在聯(lián)系,。或烘托渲染環(huán)境氣氛,,或比附象征中心題旨,,構成詩歌藝術境界不可缺的部分�,!多嶏L·野有蔓草》清秀嫵媚的少女,,就像滴著點點露珠的綠草一樣清新可愛。而綠意濃濃,、生趣盎然的景色,,和詩人邂逅相遇的喜悅心情,正好交相輝映,。再如《周南·桃夭》以“桃之夭夭,,灼灼其華”起興,茂盛的桃枝,、艷麗的桃花,,和新娘的青春美貌,、婚禮的熱鬧喜慶互相映襯。而桃樹開花(“灼灼其華”),、結實(“有蕡其實”),、枝繁葉茂(“其葉蓁蓁”),也可以理解為對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孫,、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,。詩人觸物起興,興句與所詠之詞通過藝術聯(lián)想前后相承,,是一種象征暗示的關系,。《詩經》中的興,,很多都是這種含有喻義,、引起聯(lián)想的畫面。比和興都是以間接的形象表達感情的方式,,后世往往比興合稱,,用來指《詩經》中通過聯(lián)想、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創(chuàng)作手法,。 《詩經》中賦,、比、興手法運用得最為圓熟的作品,,已達到了情景交融,、物我相諧的藝術境界,對后世詩歌意境的創(chuàng)造,,有直接的啟發(fā),,如《秦風·蒹葭》,三章興句寫景物的細微變化,,不僅點出了詩人追求 “伊人 ”的時間地點,,渲染出三幅深秋清晨河濱的圖景,而且烘托了詩人由于時間的推移,,越來越迫切地懷想“伊人”的心情,。在鋪敘中,詩人反復詠嘆由于河水的阻隔,,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即,可求而不可得的凄涼傷感心情,,凄清的秋景與感傷的情緒渾然一體,,構成了凄迷恍惚、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,。 三,、重章疊句:《詩經》的句式,,以四言為主,四句獨立成章,,其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,。二節(jié)拍的四言句帶有很強的節(jié)奏感,是構成《詩經》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,。四字句節(jié)奏鮮明而略顯短促,,重章疊句和雙聲疊韻讀來又顯得回環(huán)往復,節(jié)奏舒卷徐緩,�,!对娊洝分卣炉B句的復沓結構,不僅便于圍繞同一旋律反復詠唱,,而且在意義表達和修辭上,,也具有很好的效果�,!对娊洝分械闹卣�,,許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詩章重疊,只變換少數幾個詞,,來表現(xiàn)動作的進程或情感的變化,。如《周南·芣苡》三章里只換了六個動詞,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個過程,。復沓回環(huán)的結構,,靈 活多樣的用詞,把采 芣 苡的不同環(huán)節(jié)分置于三章中,,三章互為補充,,在意義上形成了一個整體,一唱三嘆,,曼妙非常,。方玉潤《詩經原始》卷一云:“讀者試平心靜氣,涵詠此詩,,恍聽田家婦女,,三三五五,于平原繡野,、風和日麗中,,群歌互答,馀音裊裊,,若遠若近,,若斷若續(xù),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。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,�,!� 《詩經》的疊句,有的在不同詩章里疊用相同的詩句,,如《豳風·東山》四章都用“我徂東山,,慆慆不歸。我來自東,,零雨其濛”開頭,,《周南·漢廣》三章都以“漢之廣矣,不可泳思,,江之永矣,,不可方思”結尾。有的是在同一詩章中,,疊用相同或相近的詩句,,如《召南·江有汜》,既是重章,,又是疊句,。三章在倒數第二、三句分別疊用“不我以”,、“不我與”,、“不我過”。 第七節(jié)《詩經》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一,、抒情詩傳統(tǒng) 《詩經》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,,奠定了我國詩歌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詩人,,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,。 《詩經》雖有少數敘事的史詩,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,�,!对娊洝房梢哉f主要是一部抒情詩集,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產生了如此眾多,、水平如此之高的抒情詩篇,,是世界各國文學中罕見的。從《詩經》開始,,就顯示出我國抒情詩特別發(fā)達的民族文學特色,。從此以后,我國詩歌沿著《詩經》開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進,,抒情詩成為我國詩歌的主要形式,。 二,、風雅與文學革新 《詩經》表現(xiàn)出的關注現(xiàn)實的熱情、強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識,、真誠積極的人生態(tài)度,被后人概括為“風雅”精神,,直接影響了后世詩人的創(chuàng)作,。 《離騷》及《九章》中憂憤深廣的作品,兼具了“國風”,、“二雅”的傳統(tǒng),。漢樂府詩緣事而發(fā)的特點,建安詩人的慷慨之音,,都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承,。后世詩人往往倡導“風雅”精神,來進行文學革新,。陳子昂感嘆齊梁間“風雅不作”(《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》),,他的詩歌革新主張,就是要以“風雅”廣泛深刻的現(xiàn)實性和嚴肅崇高的思想性,,以及質樸自然,、剛健明朗的創(chuàng)作風格,來矯正詩壇長期流行的頹靡風氣,。不僅陳子昂,,唐代的許多優(yōu)秀詩人,都繼承了 “風雅 ”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,。李白慨嘆 “大雅久不作,,吾衰竟誰陳 ”(《古風》其一);杜甫“別裁偽體親風雅”(《戲為六絕句》其六),,白居易和新樂府諸家,,所表現(xiàn)出的注重現(xiàn)實生活、干預政治的意旨和關心人民疾苦的傾向,,都是“風雅”精神的體現(xiàn),。而且這種精神在唐以后的詩歌創(chuàng)作中,從宋陸游到清末黃遵憲,,也代有其人,。 三、比興的垂范 《詩經》于比興時有寄托,,屈原在《楚辭》中,,極大地發(fā)展了《詩經》比興寄托的表現(xiàn)手法。同時,,《詩經》中不一定有寄托的比興,,在《詩經》被經學化后,,往往被加以穿鑿附會,作為政治說教的工具,。因此,,有時 “比興 ”和 “風雅 ”一樣,被用來作為提倡詩歌現(xiàn)實性,、思想性的標的,。而許多詩人,也緊承屈原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,,寫了許多寓有興寄的作品,。比興的運用,形成了我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,、韻味無窮的藝術特點,。 《詩經》對我國后世詩歌體裁結構、語言藝術等方面,,也有深廣的影響,。曹操、嵇康,、陶淵明等人的四言詩創(chuàng)作直接繼承《詩經》的四言句式,。《詩經》其他各種句式當時只是單句,,后世演之,,遂以成篇。同時,,后世箴,、銘、誦,、贊等文體的四言句和辭賦,、駢文以四六句為基本句式,也可以追溯到《詩經》,�,?傊对娊洝防位\千載,,衣被后世,,不愧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。 宜城教育資源網www.szhnbc.com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