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城教育資源網(wǎng)www.szhnbc.com 《漢宮秋》主要內(nèi)容簡介及賞析
漢宮秋一般指破幽夢孤雁漢宮秋。全劇4折1楔子,,主角是漢元帝,,寫的是西漢元帝受匈奴威脅,被迫送愛妃王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,。 全名《破幽夢孤雁漢宮秋》,也稱《孤雁漢宮秋》,。雜劇劇本。四折,。元馬致遠(yuǎn)撰,。刊行于明萬歷十六年(1588年)。(撰者事跡參見“《東籬樂府》”條) 劇情: 《漢宮秋》是馬致遠(yuǎn)的代表作,,敷演王昭君出塞和親故事,。西漢竟寧元年(公元前33年),元帝以宮人王嬙(昭君)嫁匈奴呼韓邪單于為閼氏,。這是一種政治聯(lián)姻,,它客觀上對密切當(dāng)時的民族關(guān)系起了促進(jìn)作用。但是就王昭君個人來說,,她在漢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帶有悲劇色彩,。 西漢毛延壽慫恿元帝選宮女。成都農(nóng)家少女王昭君被選中,。因王家沒有行賄,毛延壽把供元帝臨幸美人圖王昭君眼下點(diǎn)破,王被打入后宮,。夜里,元帝巡宮,聽到王彈琵琶,發(fā)現(xiàn)王很美,封為明妃。傳旨捕殺毛延壽,。毛畏罪逃到匈奴,把王的畫像獻(xiàn)給單于,。單于決定娶王昭君,如漢朝不允便發(fā)兵。元帝苦惱,無奈餞別灞橋,。王昭君戀戀不舍,隨單于走至交界,投水自殺,。單于把王昭君葬在江邊,把毛延壽解送漢朝,與漢和好。元帝日夜思念佳人,見畫傷心,聞雁煩惱,。將毛延壽斬首,祭奠王昭君,。 劇作通過“元帝夜巡”、“單于求親”,、“昭君投江”,、“元帝哀怨”四出戲,描寫元帝與昭君的愛情,陳述王昭君為避免“江山有失”以身出塞的精神。王昭君深明大義,為保社稷出塞,但內(nèi)心極其痛苦,�,!捌咝值堋敝痢傍x鴦煞”四支曲,抒發(fā)她的離別情。文情并茂,意境高遠(yuǎn),�,!皩懢皩懬�,當(dāng)行出色,元曲中第一義也�,!�(梁廷枬《曲話》)作品結(jié)構(gòu)緊湊,層次井然,前后呼應(yīng),。有濃厚抒情色彩。琵琶聲聲是全劇線索,由此發(fā)現(xiàn)美貌,由此依依惜別,由此相思斷腸,。由物及人,由人及物,以情動人,。“寫情則沁人心脾,寫景則在人耳目,述事則如出其口,�,!�(王國維語)明賈仲明譽(yù)馬致遠(yuǎn)為“曲狀元”,。 劇作與史書有很大不同。王昭君事跡見于《漢書·元帝傳》,、《漢書·匈奴傳》,、《后漢書·南匈奴傳》。馬致遠(yuǎn)沒有據(jù)史寫漢番和親,而是據(jù)傳說再創(chuàng)作,在戲劇沖突中挖掘昭君為國獻(xiàn)身精神,反映元帝內(nèi)心隱痛,揭示貪官丑行,。明代傳奇《和戎記》,、雜劇《昭君出塞》均受此劇影響。 作品收入《古名家雜劇》,、《古雜劇》,、《元曲選》、《古今名劇合選·酹江集》,。王季思主編《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》本,以上述版本互校,。 《漢宮秋》人物形象分析 一、漢元帝形象的雙重矛盾 對于漢元帝這一人物,,《漢宮秋》一方面塑造了其昏庸無能,、忠奸不分、沉湎女色的庸主形象;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其日理萬機(jī),、渴望賢才,、富國強(qiáng)兵的愿望和對愛情的忠貞及勇于自我批評等美好人格。漢元帝的昏庸隨處可見,,他居然用毛延壽為中大夫,,需知毛是一個“大塊黃金任意撾,,血海王條全不怕,。生前只要有錢財,死后那管人唾罵”的拜金者,,又是一個以公謀私的貪官,,元帝何以任這樣的奸詐之人橫行朝野而無動于衷?去批判這些小人的阿諛奉承或者見風(fēng)使舵都是次要的,,重要的是元帝本人的昏庸無能,、忠奸不分。 馬致遠(yuǎn)從王昭君的角度敘述了元帝的沉湎女色,,不理朝綱,。“妾身王墻,,自前日蒙恩臨幸,,不覺又旬月�,!痹圩缘谜丫�,,整日沉迷女色,,“又旬月”三字點(diǎn)出元帝荒廢之甚,今日終于上朝,,即使如此,,元帝心中惦記的還是“方才升殿,等不的散了,,只索再到西宮看一看去,。”[5]如此癡迷于女色的皇帝能堪當(dāng)重任嗎,?元帝辯解自己雖然寵幸明妃,,卻也不曾如商紂那樣,徹夜歌舞升平,、大興土木,、勞民傷財,進(jìn)而突出自己感情真摯,,不忍明妃北上和親,,不忍任憑“聲斷黑江”。這里也是馬致遠(yuǎn)塑造矛盾人物的成功之處,。 值得一說的是,,馬致遠(yuǎn)對元帝在貶鄙中寓有肯定,他常于劇中細(xì)節(jié)處突出元帝的美好人格,。如: “自從刷選室女入宮,,多有不曾寵幸,煞是怨望咱,。今日萬機(jī)稍暇,,不免巡宮走一遭,看那個有緣的,,得遇朕躬也呵,。” 入宮女子多有不曾寵幸,,可見元帝并非淫亂之徒,,暫且不去討論是否這些宮女不入元帝法眼,也不去追究何以部分選女入了冷宮,,只看元帝是在日理“萬機(jī)稍暇”的時候,,才“不免巡宮走一遭”,可見元帝在未遇昭君之前,,依然是兢兢業(yè)業(yè)的,,恪守為君為主之道的賢能帝王。不止于此,,在得知匈奴將揮兵南下時,,他也斗志昂揚(yáng),,希冀得一良將,為國平定邊疆,,怎奈“空掌文武三千,,中原四百州……而千軍易得,一將難求”,。 漢元帝是本劇的中心人物,,在他身上既有任人不賢、沉湎女色的缺點(diǎn),,也有日理萬機(jī),、憂國憂民、渴望賢才的優(yōu)點(diǎn),。最難能可貴的是,,他有一顆真誠之心。一方面表現(xiàn)在憂國憂民;另一方面,,也是至關(guān)重要的,,是對王昭君的真誠之愛。他甚至想到為昭君準(zhǔn)備好燒肉酪粥等路上食用之物,,生怕匈奴之食不合胃口:“怕娘娘覺饑時吃一塊淡淡鹽燒肉,,害渴時喝一杓兒酪和粥�,!卞睒螂x別的場景,,讀罷使人潸然淚下,元帝欲借陽關(guān)三疊樂曲之長,,得與明妃再多敘片刻,,卻被匈奴使者頻頻催促,反而不得傾訴衷腸,,此情此景,,與柳永《雨霖鈴》所云:“留戀處,,蘭州催發(fā),,執(zhí)手相看淚眼,盡無語凝噎”,,真有異曲同工之妙,。回到都城后,,日夜思念,,乃至進(jìn)入恍惚美人歸來的幻境,思念之真,、之深天地可見,。 馬致遠(yuǎn)巧妙運(yùn)用以景寫情,,情景交融的方法來抒發(fā)主人公內(nèi)心欲說還休的痛苦。如: “說什么大王,,不當(dāng),,戀王嬙,兀良,。怎禁他臨去也回頭望,,那堪這散風(fēng)雪旌節(jié)影悠揚(yáng),動關(guān)山鼓角聲悲壯,,梅花酒呀,。俺向著這迥野悲涼,草已添黃,,兔早迎霜,,犬褪得毛蒼,……過宮墻;過宮墻,,繞回廊;繞回廊,,近椒房;近椒房,月昏黃;月昏黃,,夜生涼;夜生涼……收江南呀,,不思量……” 此段極寫漢元帝之悲痛,卻很少訴苦之語,,而是從元帝角度出發(fā),,描寫其所聞所見之蒼涼景色。聽覺有悲壯的關(guān)山鼓角聲,,視角有風(fēng)雪旌旗,、黃草連天,味覺則有梅花酒,,各種角度都集中表現(xiàn)了“迥野悲涼”,,與其說是大自然的悲涼,不如說是元帝內(nèi)心的悲涼,。這種悲涼已經(jīng)到了顛狂瘋傻的程度,,且看元帝他一系列動作,過宮墻,、繞回廊,、近椒房、夜生涼等等,,當(dāng)年這些地方都是他和昭君嬉戲娛樂之所,,如今物雖如此,人已不在,他到處尋找,,尋找著失去的東西,,卻終不知到底失去了什么?這就是此時的元帝,。其真誠之心如在目前,。 二、王昭君美麗形象的多維透視 王昭君形象的刻畫是通過多維透視完成的,。分別從毛延壽,、昭君自述、漢元帝三個角度來敘述昭君之美,。毛延壽初見昭君時,,說她“生得光彩射人,十分艷麗,,真乃天下絕色”,。用光彩射人、天下絕色來形容昭君之貌美,,還只是停留在外在整體形象上,,而從毛延壽看來也只能如此。昭君自己則從內(nèi)在角度出發(fā),,述其“在家頗通絲竹,,彈得幾曲琵琶”。這為下文冷宮彈琵琶,,賺得元帝親臨埋下伏筆,。當(dāng)元帝見到昭君時,則是全景式對昭君美麗的刻畫,。 “將兩葉賽宮樣眉兒畫,,把一個宜梳裹臉兒搽,額角香鈿貼翠花,,一笑有傾城價,。”“我看你眉掃黛,,鬢堆鴉,,腰弄柳,臉舒霞,,……” 這里元帝細(xì)致地描寫了昭君的眉毛,、頭發(fā),、臉蛋,、腰肢、服裝,、笑容等,,細(xì)微之處的美麗是“眉掃黛,,鬢堆鴉,腰弄柳,,臉舒霞”,,再到組合成神態(tài)的完美,神態(tài)之美已不可直言,,只能用“西施不納,,敗國亡家”來形容其超凡脫俗。如此,,昭君美麗的特征是從三個角度的透視來逐步完成的,,而且三個人從不同角度來刻畫,值得一提的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所刻畫出來的美麗形象,,都契合他們自身的性格特點(diǎn),,如囿于毛延壽文化水平之限,他只能道出昭君的“光彩射人,、天下絕色”;而從昭君自己的角度出發(fā),,她也只能從內(nèi)在品格和技藝方面來補(bǔ)充描寫其才;最不同的是漢元帝,其內(nèi)有萬卷詩書之文才,,外能統(tǒng)領(lǐng)千軍之武略,,自然能窮形盡相,細(xì)致入微地寫出昭君之美,。 王昭君一方面是外表神態(tài)的美麗,,另一方面是堅貞品格的美麗。他在得知自己被單于點(diǎn)中,,不得不出嫁匈奴時,,出于對國家安危的考慮,毅然決然選擇犧牲自己保衛(wèi)國家,,表現(xiàn)出了勇敢的大無畏精神,。如果故事至此,已經(jīng)是完美的結(jié)局了,,而作者卻以昭君投入黑江作結(jié),,使得昭君的品格之美再次升華。昭君云: “妾既蒙陛下厚恩,,當(dāng)效一死,,以報陛下。妾情愿和番,,得息刀兵,,亦可留名青史。但妾與陛下闈房之情,怎生拋舍也,�,!� 她之所以投江而死,不僅是“蒙陛下厚恩”,,以死報陛下,,而且是“闈房之情,怎生拋舍”,,為了報答恩情,,連生死都置之度外的女子,這該如何贊譽(yù)她的忠義,?昭君一方面是為平息刀兵而下嫁單于,,這是以“公主”身份出嫁的。其實更重要的身份,,昭君還是漢元帝的明妃,,和元帝已經(jīng)是結(jié)發(fā)夫妻,昭君之死更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堅貞,,這樣的忠義堅貞品格加于昭君一生,,其美麗形象正如其人“光彩射人、天下絕色”,。 三,、毛延壽人物形象的缺失 劇中毛延壽的形象具有典型的缺失性。首先,,塑造其心胸狹窄性格的缺失,。他在朝中“百般巧詐,一味諂諛,,哄的皇帝老頭兒十分歡喜,,言聽計從,朝里朝外,,那一個不敬我,,那一個不怕我”。這樣的“諂佞奸貪”小人,,何以會對王昭君痛下殺手,?他出城選宮女的目的非常明確,不過是任意撈取大塊黃金,,只要能得到錢財,,他不擇手段。而王昭君家里清貧,,不能滿足他百兩黃金的愿望,,他何不另尋他家,,謀取有錢之家,而非要選擇昭君呢,?難道僅僅是為了謀財不得,,怨恨在心,,而非要報復(fù)昭君,,使其致于冷宮而后快嗎?他這樣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中大夫完全可以采用多種方法,,由此可見,,馬致遠(yuǎn)在塑造毛延壽的心胸狹窄方面是不夠飽滿的。 其次,,塑造其圓滑性格的缺失,。毛延壽性格刻畫最飽滿處是攜圖獻(xiàn)單于一節(jié),他說: “某是漢朝中大夫毛延壽,。有我漢朝西宮閣下美人王昭君,,生得絕色。前者大王遣使求公主時,,那昭君情愿請行,,漢主舍不的。不肯放來,。某再三苦諫,,說‘豈可重女色,失兩國之好’,,漢主倒要?dú)⑽�,。某因此帶了這美人圖獻(xiàn)與大王,可遣使按圖索要,,必然得了也,。” 此處寫法才是真實的毛延壽,。先推翻前者元帝推辭公主“年幼”的幌子,,再突出昭君之美麗,并虛構(gòu)昭君“情愿請行,,漢主不舍”這一細(xì)節(jié),,一步步觸動單于心弦。既而說到自己再三苦諫,,卻反遭斬殺之罪,。如毛延壽所言,他是不得已才來投靠單于的,,他是這樣的賢明臣子,,而元帝卻是那樣的昏庸,,相比之下,單于您才是我毛延壽所向往的明君,,為其投靠再三解釋,,化解單于疑慮。此時單于早就有動兵之心,,毛延壽獻(xiàn)上此奪妃之計,,如果元帝賜妃,則單于得一佳麗,,漢室顏面盡掃;如果元帝不賜妃,,則單于有理由發(fā)兵南下,出師有名,�,?芍^一石二鳥。這才是真正圓滑的毛延壽,。而我們于劇中僅僅見此一處,,更多的是毛延壽的敗筆。毛延壽為博得元帝寵愛,,提出選宮女一事,,本意是為了使元帝沉湎于女色,而少親近儒臣,,卻偏偏出現(xiàn)了元帝日理“萬機(jī)稍暇”而巡視冷宮的契機(jī),,從另一角度來看,不正是說明元帝并沒有因為百名佳麗入宮而沉湎女色,,反而有機(jī)會到冷宮里來尋找“有緣”人,,也說明了毛延壽此計的失敗。而恰恰是毛延壽要打擊報復(fù)的昭君,,反而使得元帝沉湎女色,,“又旬月”不理朝政,日夜與昭君耳鬢廝磨,,這樣的結(jié)局不得不說是毛延壽計劃的再次失敗,。在得知元帝要斬殺他時,文中用一句“得空逃走了”含糊帶過,,其實欲突顯毛延壽的性格的圓滑諂佞,,完全可以從此處著眼,詳細(xì)描寫他是如何在皇帝眼下逃出法網(wǎng),,而投奔匈奴,。不得不說馬致遠(yuǎn)對毛延壽性格的塑造缺失是很嚴(yán)重的,或者可以說馬致遠(yuǎn)希望毛延壽在劇中只扮演一個推動故事情節(jié)發(fā)展的動力即可,,不必詳細(xì)刻畫其性格,。雖說是把更多的筆墨留給漢元帝和王昭君,,但不可否認(rèn)毛延壽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存在缺陷的。 宜城教育資源網(wǎng)www.szhnbc.com |